金牛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房产家居、生活百科、国际资讯、热点新闻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07-28 20:57:17
1994年8月的一天,河北石家庄市民政局门口,来了一位长相朴实的中年男子,他在门外有些犹豫地转了几圈后,终于下定决心走向大门。
“同志,你干什么的?”传达室的人拦住中年男子问。
“我想向政府求助,救救我生病的母亲。”中年男子面露难色地说。
门卫还没听对方说完,就有些不耐烦地说:“人人都来找政府求助,哪里管得过那么多来啊。”
中年男子有些无奈,但依然想进去相关部门问清楚,遂与门卫发生了几句争执。
这时,民政局一位王姓处长恰好路过,走过来问发生了什么事。门卫马上微笑着说:“王处,这人蛮不讲理,说是要来找政府帮他母亲看病,这事说不通吧。”
中年男子见门卫对这位王处长不停赔笑,知道这是位说话管用的领导,掏出一个红布包裹着的东西,说:“领导,我母亲是抗美援朝的女战士,立过功。”
王处长有些震惊,接过红布包裹后打开,里边是几枚勋章和立功证书、退伍军人证明书。
“你跟我来!”王处长对中年男子说。
在民政局的办公室里,中年男子终于将事情讲出。原来他62岁的母亲半年多前发现患了多发性脑梗塞和老年痴呆,一直住在石家庄第二医院里。这半年多已经将家中积蓄花光,还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。对于当时工资才几十块的他们来说,这是一笔巨额债务了。
因为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医药费,医院已经停止对老人用药了。老人的几个子女商量后,决定让大哥瞒着父母,带着她的证件来找找民政部门,看看能不能给老人寻条活路。
王处长听完介绍后,有些动容地说,“你先回去,这事我马上向上边汇报,只要你母亲的身份核实了,肯定会马上落实的。”
第二天一大早,石家庄第二医院的门口,就来了几辆轿车和军车,车上走下来的都是河北省委和省军区的主要领导,他们都是来看望中年男子的母亲的。一同前来的,还有河北省的医疗专家。
随着领导的到来,医院也重新启动对老人的治疗。几天后,北京协和医院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专家也来到该院,尽最大的努力医治老人。
这位叫解秀梅的老人,表面上看只是河北华兴印刷厂的退休工人,可她的另一个身份,则是响当当的巾帼英雄,是唯一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的志愿军女战士。
电影《英雄儿女》中王芳的角色,就是以她为原型塑造的。她曾被彭老总称为“军中花木兰”,志愿军凯旋回国后,她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,被授予“人民功臣”称号。
那么,解秀梅是如何成为唯一的一等功女战士的呢?为什么这位一等功臣,却只在朝鲜只开过一枪?她后来为何会成为印刷厂工人?
一切,都还得从她参加革命开始说起。
解秀梅
1932年,解秀梅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由于家里穷,她在很小的时候,就开始帮助家里挖野菜、拾柴火,大一点后,跟随父母下地干活。过惯了苦日子的人,手脚一般都会很勤快,对农活十分熟悉。
在她5岁那年,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国民党节节败退之后,高阳县很快就被日军占领。日军的残暴,烧杀掳掠让华北百姓苦不堪言。
在解秀梅幼小的心中,日本人就像魔鬼一样,无恶不作。经常目睹日本人的暴行,让解秀梅对鬼子充满了仇恨。
而当时高阳县的山区,活跃着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,他们依托着熟悉的地形地貌,与日军和伪军周旋。日本人多次派人扫荡,都没能将其制服。
年纪尚小的解秀梅,经常听村里人讲游击队的英勇故事,所以当时她最大的梦想,就是加入游击队,扛枪打鬼子。
1939年,游击队来到村里驻扎,解秀梅第一次有机会接近自己的梦想。她每天跟在叔叔阿姨身后,念叨着“打鬼子打鬼子”,让游击队员十分高兴,经常有空的时候就带她玩耍,教她读书识字。渐渐地,她与游击队员们都熟悉了。游击队的领导见她聪明伶俐,便经常交给她一些顺带的工作,比如经常让她挎着篮子到野外挖野菜,实则是为游击队站岗放哨。日伪军做梦也想不到,一个挖野菜的小孩子,也是抗日力量。
9岁那年,解秀梅开始给八路军游击队传递情报,成了一名小通讯员。当时日军接连吃了几次游击队的亏,所以查岗哨查得十分严,常规的情报传递是没法继续了。而当时解秀梅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,所以她就成了游击队与外边八路军主力的通讯桥梁。
于是,解秀梅经常打扮成卖柴火的毛孩子,头发凌乱,衣服破烂不堪,扛着一捆柴火到邻县卖。日伪军经常见这个黄毛丫头为了换口吃的也不容易,自然也没有放在心上,随便看一眼就放她过去了。
就这样,八路军的消息传递就通过解秀梅,快速传递到位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解秀梅小小年纪,就在为中国革命做着自己的贡献。
解放战争中,解秀梅成为乡里的积极分子,组织动员妇女儿童开展后期工作。尽管她多次提出想参军,但都被以年龄太小为由婉拒。不过保定解放后,解秀梅一直跟着解放军部队,在后勤部门帮忙。
一直到1950年2月,18岁的解秀梅想成为一名解放军的梦想才终于实现。由于她多才多艺,领导出于对她的照顾,将她编入解放军第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团,成为一名文工团女兵。
《英雄儿女》剧照
当时解秀梅最崇拜的人,是1947年牺牲的刘胡兰。她常常想像刘胡兰一样,跟随队伍与敌人作战。但她参军的时候,新中国已经成立,而且她也没有如愿加入作战部队,这还让她郁闷了很久。
不过,战争还是出乎解秀梅意料地来了。在她参军后不到一年,朝鲜战争爆发,解秀梅马上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。1951年6月,解秀梅随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团开赴朝鲜,成为最早一批进入朝鲜战争的女兵。
当时朝鲜方面在前方战线吃紧,再加上运输车辆和桥梁被敌军轰炸破坏,68军为了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,一路开启急行军模式。所以不管男女,都需要背负三五十公斤的东西,急速步行。一天要行进近100公里,对于男战士来说都非常艰难,更别提女战士了。
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解秀梅,一次也没有掉队,她跟紧部队,没有一声抱怨,遇到走不动的战士,还会主动分担别人的背囊。
在大部队休整的时候,解秀梅她们也没法休息,她们文工团的女战士,需要为大家表演节目,洗脱劳累。
解秀梅经常在各个路口,一会用像百灵鸟一样婉转动听的歌声,唱道:“你(指敌机)在天上团团转,我在地上走得欢。你扰乱得再厉害,不误咱们上前线。”
一会打起清脆的快板,“同志们,不怕难,快快走到‘三八线’。”
“这位同志本姓张,肩上扛着两支枪,班长同志就是好,带领全班往前跑……”
解秀梅用类似的鼓励和宣传,一次又一次地鼓舞着走在行军路上的战士们。
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,68军终于按时到达驻守的阵地。解秀梅带着文工团的女兵们马上投入后勤工作,在山上挖野菜,砍柴,烧水给急行军的战士们泡脚。
战斗打响后,解秀梅的工作任务又多了一项,那就是到战地手术所,协助医生做手术,照顾伤员。很多文工团女战士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口,都经常受不了没法继续工作。但解秀梅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岗位半步。
当然,最感动前线战士的是,她不顾生命安全,救伤员的事迹。
那是1951年11月30日下午,没有手术安排的解秀梅,像往常一样上山打柴,在回来的途中,她老远就看到敌机在手术所上空投下炸弹,大火瞬间就将手术所和伤员室包围。解秀梅见状马上扔下柴火,向手术所跑去,帮战友一起转移伤员。
就在大家都以为伤员全部转移出来的时候,有人突然想起手术台上还有一个人,“605团的排长李永华还在里边!”
解秀梅背起李永华
解秀梅听完后,没有任何思考,直接奔向被大火覆盖的手术室,背起李永华就往外跑。走出没几步,一枚汽油弹就落到了手术室正上方,“轰”的一声巨响后,解秀梅和李永华被爆炸冲击波推到几米外,火星四溅,解秀梅咬牙忍着摔倒的剧痛,转身看到李永华身上已经燃起火焰,于是用帽子快速打灭火苗,背起李永华继续跑,李永华有些焦急地说:“你别管我了,快跑,不要白白牺牲!”
但解秀梅却不听他的,“你来到这就得听我的,我一定要把你背出去。”
敌机在继续轰炸,在周围一片爆炸中,解秀梅背着比她重得多的李永华,艰难地走出危险区。
修复后的清晰照片
两人到防空洞后,解秀梅的耳朵被震得依然嗡嗡作响,她实在累坏了,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,完全没留意到她也被弹片划出了十几道小口子,手臂还流着血。
解秀梅不顾个人安危,救下战友的事迹传开后,也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。志愿军总部开会研究后上报中央军委,给解秀梅记一等功1次,被授予“人民功臣”的称号,解秀梅也光荣地在前线入了党。
解秀梅
之后的战斗中,朝鲜已经入冬,受伤的前线战士在送来后,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,特别是腿脚,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知觉。所以当伤员被抬进医疗所,解秀梅第一时间就会脱掉战士湿透的鞋袜,用手揉搓战士的腿脚。有些脚冻得很严重的伤员,解秀梅干脆将伤员的脚放到自己怀里取暖。
她所做的一切,都被伤员们看在眼里,对这个志愿军中唯一获得一等功的小女生的话言听计从。
在朝鲜战场上,解秀梅平时都在做文艺宣传和医护工作,并没有参与实战的机会,她唯一一次开枪,是在敌人偷袭手术所的时候,迫不得已才打了一枪,但她的功劳却不比前线的战士低。在朝鲜战场,除了那次一等功,她还荣立过二等功1次,三等功2次。
1952年1月18日,解秀梅作为一等功获得者,受到了彭德怀总司令的接见,彭老总在握完手后,夸奖解秀梅道:“小鬼,不简单哩,你就是志愿军中的花木兰,好样的!”
听到彭老总夸自己,解秀梅有些害羞,又有些紧张,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,只能腼腆地笑了笑。
几个月后,也就是5月23日,解秀梅作为志愿军代表团的一员,在北京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、周总理的接见。
作为唯一的一等功女战士,解秀梅还获得了一项特权,那就是给主席献花。虽然之前已经自己在脑中演练了无数遍,但当她真的看到伟大领袖的时候,还是难掩激动,在献花的时候,她拥抱了伟人。
这一举动让周围的人有些吃惊,不过伟人在得知她就是那个一等功的女兵后,微笑夸赞道:“你这个小娃娃,很不简单嘛!”
随后,伟人还给解秀梅的笔记本上签字留念,这成了她一辈子最宝贵的礼物。
1953年,解秀梅被组织安排到一所速成中学学习文化知识。因为她当时才21岁,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,但文化的欠缺,需要补足这一课。
在学校期间,解秀梅经常会被邀请去做报告,讲述战斗故事,鼓舞了无数的人。中学毕业后,解秀梅回到部队,并与解放军某部营教导员李志华成婚,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。
1956年,夫妻俩响应国家号召,主动从部队复员回到了李志华的老家徐州。组织将他们都安排到地方工作。此后,解秀梅工作几经调动,最终成为河北华兴印刷厂的职工。她始终勤勤恳恳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,一等功臣的光环并没有让她骄傲。相反,她还很低调,从不向别人提起那段光辉岁月,身边的人除了丈夫和孩子,几乎都不知道这位热心的解秀梅大姐,居然是一等功臣。
解秀梅
46岁时,解秀梅被查出得了脑血栓,需要安心静养,不得不提前离休。之后,她回到了老家生活,安度晚年。
就这样,解秀梅这位曾经在志愿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英雄,彻底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。
一直到1994年,解秀梅的病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,不仅频繁地突发脑梗塞,还伴有老年性痴呆症。
一家人为了给她看病,不仅耗光了积蓄,还欠下了3万多元的巨额债务。在石家庄第二医院,解秀梅由于欠医药费太多,已经被医院停了药,一家人陷入了绝望和悲痛。
这时儿女背着父母商量完后,决定用母亲曾经的荣誉和军功章,去找找有关部门试试看,能不能为母亲寻条活路。
民政系统在获知解秀梅的情况后,核实完身份就马上向省委汇报,省里领导高度重视,第二天就会同军区领导一同到医院看望了解秀梅,并抽调了最好的医疗专家来为她治病。
在得知女英雄病情后,中央电视台《东方时空》栏目组,专程赶到石家庄,在医院对其进行了报道。节目在1994年12月10日播出后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大家都被解秀梅的故事感动,全国各地的捐款和信件源源不断地寄到医院。
眼看着捐款越来越多,已经达到11万之多,李志华不得不通过媒体,谢绝了大家之后的捐款。
“解秀梅战场上是一个普通的战士,在地方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,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。党和人民却给了她崇高的荣誉并关怀备至。目前已经收到全国各地的善款11万多元,我代表解秀梅表示感谢并谢绝捐赠,因为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妥善安排。我们欠党和人民的实在太多了,这样发展下去欠人民的心情债比经济债还难还。”
虽然河北方面已经调配了最好的医疗专家治疗解秀梅,但她最终还是因为病情太严重,于1996年1月30日病逝,后被安葬在双凤山革命公墓。
老人的子女说,母亲在后期病情严重,对身边的人和以前的事,有时记得有时记不得,不过当看到自己的军功章的时候,她总能记起那是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的。有时她想起儿子去找政府的事,还会埋怨儿女,不应该给国家添麻烦!
在解秀梅去世后,儿女在家中整理她的遗物的时候,发现了一本被保存得很完好的日记本,第一页上有伟人的亲笔签名,随后是年轻时的解秀梅写下的一段话:
“我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话,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、捍卫世界和平而战斗到底!”
解秀梅的故事,也如同榜样刘胡兰那样,被搬上过大银幕。1964年上映的《英雄儿女》,主角王芳的人物原型就是解秀梅。王芳的扮演者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还专门向解秀梅讨教了很多细节。
我们在看电影时,曾经被感动过,鼓舞过。其实也是间接被解秀梅的故事感动,虽然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她的名字。
纵观解秀梅的这一生,她毫无疑问配得上女英雄的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