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北大数学天才真丑,眼睛还没我的大”:别让你的共情,有了陷阱

2021-09-17 15:50:03

圣诞交友

  北大老师韦东奕火了。

  

  数学天才韦东奕

  原因一是因为外形极其朴素,毫无美感的头发,在大众审美中不算好看的外表,接受采访时手提一袋馒头,握着已经没有标志的矿泉水瓶。这样的一段视频,极其容易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书呆子。

  另外一个原因,是因为他极其辉煌的履历。

  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数学头脑,初二那年,年仅14岁的他,破格被山师附中奥数队挑中。并取得了免试升入山师附中的资格。

  两年后,正式入选了国家奥数队,别人4个小时才能做两道奥数题,他一个小时能做三道,正确率还高。而且还自有一套解题方法,被誉为“韦方法。”

  在此后数年,又数夺金牌,成为一个神话:囊括所参加的所有比赛的满分。

  老师曾笑言:“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。如果我不会可以问韦东奕,如果连他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。”

  

  高智商代表

  这样的一位天才,平常待人接物,却极是亲和。不管谁来请教他问题,不管难度高低,还是关系亲近与否,他都毫无保留。

  为什么采访中,他只带着一瓶矿泉水?因为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,所以一般都只喝开水。

  已经是天才了,却还十分勤奋,每天保持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,即使在宿舍不开灯,也是在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。

  用八个字来形容他,就是“天赋异禀,赤子之心”。

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,却被网友批评“不修边幅”“丑”“低情商”……

  为什么面对完美的人,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呢?

  这其中的原因,就和我们今天所读的这本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有关。

  

  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

  “聚光灯”下,一叶障目是常态

  善意、共情,多么美好的字眼!

  但你相信吗?善意也有边界,共情也会有陷阱。

  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的作者堀内进之介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心理学效应:

  “聚光灯效应”,意思是指当光线射到某个对象时,其余部分就很难再被看清。

  在那个视频中,韦东奕只是简简单单地说,自己是个北大的数学老师,没有夸夸其谈自己的过往。再加上不算精致的外表,在大众审美之外的容貌。

  于是,很多不明就里的人,就觉得,这就是一个其貌不扬,看起来还有点低情商的老师嘛,有什么了不起的。随着后续,有许多人开始恍然大悟,原来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师,竟然是位天才。

  但因为许多人,只看到了这个简单的小视频,并没有看到韦东奕是如何成神的。所以,韦东奕的辉煌,只是一个没有呈现出来的微小的概念。

  自然的,人们的关注点,也就放在了韦东奕的外表和行为上,而没有放在他的履历上。

  

  毫无根据的指责最伤人

  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

  我们在具备直觉的同时,也拥有克服直觉的力量(理应思考的能力)。仔细思考包含道德问题在内的所有事物,并且推导出有创意的结论-这才是人类存在的真正价值。

  键盘侠的存在,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只是在依靠直觉进行批判,而很少用理应思考。

  男人打女人,就是男人爱家暴,或者是女人做错事了,该打;

  老人和小孩起争执,就是老人倚老卖老,或者是孩子还小;

  婆媳相处不好,就是婆婆爱挑剔,或者是媳妇太跋扈;

  孩子不完美,就是家教不好……

  思考应该是比感受更重要的,但可惜的是,太多人把感受当结果,不看头尾,不看事实。

  盲目的“共情”是陷阱

  前几天“老师让孩子到厕所去吃屎”的事件上了热搜,消息一出,四下哗然。

  在大众的常规意识里,那么小的孩子应该不会说这么有头有尾,主谓宾齐全的句子。或者说,孩子怎么会陷害老师呢?再加上老师虐待孩子的消息层出不穷,接受了太多此类消息,大家也就默认成了事实。

  因此,大多数网友开始带入自己,想象到自己的孩子,是不是也在学校被老师这样对待过?

  这时候,共情式的“聚光灯效应”开始出现了,评论区一片骂声,骂老师不尊师德,骂学校不作为。

  可是呢?调查结果出来了,老师并没有做这件事,学校也并没有不作为。

  是孩子说了谎,还是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错?这个我们姑且不论,毕竟不是当事人。

  当初那些义愤填膺的网友,看见这个调查结果,有没有傻了眼?

  

  与事实不符

  共情,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,因为能够共情,所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。但共情的态度,远远比内容来得更加重要。

  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:

  乍一看,抨击他人的人是为了指出“恶之所在,但实际上,其攻击行为早就超出了善恶的范畴,攻击他人这件事本身就成了快感的来源。

  不假思索,不清楚事实的共情,除了能够给自己带来一时发泄的快感,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。舆论用得好,是一件很好用的工具。但趋同的力量,也会让舆论变成了没有边界的“善意”。

  “善意的暴力”是把利刃

  视频中的韦东奕,自我介绍是:

  北京大学数学系10级本科生、14级研究生,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冠军,拿到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,也因此保送北大。

  但评论区,是这样的:

  

  网友的评论

  多年荣耀,不如头发没剃、眼睛小、口齿不清晰……

  是该说无知,还是无知者无畏?

 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“隧道效应”,本意是指,一个人若身处隧道,他看到的就只是隧道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。

  放在这里,大概就是说,眼界窄的人,看到的只是别人的外表,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内在。这其实,也是一种“善意的暴力”。

  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中说:“理性很难在需要的时候被轻易调动”。但在我看来,能不能够调动理性,起决定性作用的,其实是自己的认知。

  我们在生活中,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:

  父母或亲友常常以“我都是为了你好”的名义,干涉你的学习,工作,甚至择偶;

  当你受到委屈时,有人会对你说“要是你当初听我的,你就不会这样了”、“谁叫你当初那么固执,现在才这么惨”;

  这个人长得不怎么样,一定很猥琐!

  一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视频,就认为是老师欺负了孩子......

  可能是自以为的“善”,也可能是自以为的“共情”,没有了边界的约束,也就具备了伤人的利刃。

  

  日本心理类畅销书

  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的作者堀内进之介是日本政治社会学学者、社会学博士,著有《被情感获猎的人们》、《陷入危险人生》、《认知与情意的政治学》等等。

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黄峥推荐这本书时说:

  这本书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,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,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到以善意为名的暴力、以共情为名的曲解。

  书很轻薄,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足以阅读完成,但其中蕴含的知识点,却值得我们深思:我们现在所谓的共情,是真的共情吗?还是只是随着舆论大流或者是全凭心意?

  善意也会伤人,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声的暴力。善意也有边界,共情也有陷阱,出于好心的行为也会失控。

  如果你总是被他人过分的善意所累,而又不知该如何自处时,这本长居日亚心理类书籍畅销榜的《为何善意会伤人》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。点击“去看看”即可了解善意的真相。

  愿你活得自如,共勉!

  END

  我是@瑾瑜与我,左手带娃右手写作,专注情感与育儿,欢迎关注点赞,评论交流,感恩阅读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金牛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房产家居、生活百科、国际资讯、热点新闻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金牛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