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牛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房产家居、生活百科、国际资讯、热点新闻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3-22 11:31:42
1998年10月,湖南衡阳市公安局来了一位拄着拐杖,身材瘦弱的老人。他的脊背已经弯曲,但是目光依然坚毅。
看到这位老者,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不明就里,连忙出来搀扶老人。局领导听闻后也急忙赶来,关切地问:“葛老,您怎么来了?”
这位老人指着身后的一个人,气愤地说:“这个不孝之子,做了违法的事,我今天把他送过来,就是让你们好好管管他,不要顾及我的面子!”
这位被称呼“葛老”的人,就是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的勇士葛振林。他是幸存者,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爱国英雄。
狼牙山五壮士英雄葛振林
葛振林为何把儿子送到公安局?为何对亲身骨肉这般大义灭亲?
看了他的故事,你就会知道,即使当兵退伍这么多年,葛振林依旧是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。
纵身一跃,成为幸存者
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,但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,幸存者葛振林被救出之后的故事。
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
1917年,葛振林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,从小家境贫寒,七岁那年便没了母亲,也没有钱读书,小学都没有毕业。
童年的他,常年靠给人放羊维持生活。有时候回来晚了,只能在村外的牛棚里过夜。
葛振林加入参军前住的老屋
年少的葛振林看到中华民族饱受欺凌,心里一直有一腔报国之志,但是苦于找不到方向。
1937年7月,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。为了保家卫国,20岁的葛振林主动去部队参军。他穿上军装、拿起枪,跟战士们一起杀敌、一起打鬼子,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
1941年8月,日伪军派兵7万人,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发动了惨无人道的“大扫荡”。
被日寇扫荡后的村庄
他们肆意屠杀村民、抢劫粮食、烧毁房舍,简直无恶不作,猖狂至极。
9月23日,日军派出了3500人,开始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狼牙山。
那两天,飞机和大炮在狼牙山区不断轰鸣,日伪军叫嚣着要包围山区,让当地官兵和群众都逃不出去。
狼牙山
当时在狼牙山的第一分区和当地群众共有4万多人,他们在地势险峻的狼牙山,跟敌人展开了生死战斗。其中,军区领导安排七连的战士们,负责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。
9月25日上午,激战数小时后,七连伤亡过半。
为了摆脱敌人,必须有人断后。当日10点,连长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七连六班的5名战士,他们是班长马宝玉、副班长葛振林,士兵胡德林、胡福才和宋学义。
当时连长要求他们必须坚持到中午12点,然后找大部队撤离。
这五名战士,利用多年的战斗经验和山区的有利地形,采取节节阻击的战术,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,没有损失一人一枪。
任务完成后,他们面对两个选择,一是找大部队一起撤离;二是走相反的方向,诱惑敌人。
如果选择第一个,那么部队官兵和群众大多数还没有走远,只能给敌人暴露了军情。
如果选择第二个,大家都知道意味着什么。那是一条通向狼牙山的主峰——棋盘坨,那可是一个三面都是悬崖的孤峰、绝壁。
这时,葛振林看出了班长马宝玉的心思,他对班长说:“快下决心吧班长,我们都听你的!”三名战士也跟着表态:“班长,你说怎么办,我们就怎么办!”
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,七连六班的5名战士,在班长的带领下,毫不犹豫地向棋盘陀走去。
通往棋盘陀的是一条羊肠小道,他们5人边撤边打。葛振林每次打完一枪,就大吼一声,好像胸中有喷不完的对敌人的满腔怒火……
听到枪声,500多名鬼子以为我军的主力部队,就在枪响的方向,于是穷追不舍,一步步爬上了陡峭的狼牙山。
五个小时后,5名战士打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,消灭了90多个敌人。但是,他们也打光了子弹。
这时,班长大喊一声:“同志们,用石头砸吧!”
“小鬼子,去死吧!”几名战士一边怒吼着,一边用石头扔向敌人。不多一会儿,石头也全部扔光了。
电影《狼牙山五壮士》
此时,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:“同志们,我们的任务完成了!”说完,就把手里的枪砸碎了。
“别开枪,抓活的!”领头的日本鬼子叫嚣着。
看着鬼子一步步爬上来,几名战士果断地砸碎了自己的枪支,然后高呼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、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的口号,一个个毅然决然地跳下了悬崖……
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——棋盘陀
这声音惊天动地,这声音气壮山河!这声音喊出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坚强不屈!
当几百名日本鬼子爬到山顶,看到跟他们激战了一天的中国士兵,只有五个人,不禁肃然起敬。于是,他们排列整齐,向着悬崖的方向,深深地三鞠躬。
狼牙山五壮士投崖前,他们坚毅的目光望向远方,这个形象定格在雕塑上,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光辉的历史记忆。
狼牙山五壮士雕塑
但是,五人中的三名战士壮烈牺牲,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成了幸存者。用葛振林的话来说:“我比班长多活了60年”。
年轻时的葛振林和宋学义
这60年,葛振林都做了什么?他和宋学义是被谁救了?
成为战斗英雄,继续上战场杀敌
也许是天助也,葛振林、宋学义跳崖时,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,幸免于难。
当时葛振林就在宋学义的下面,宋学义的腰摔断了,一只眼睛还受了伤。
傍晚时分,两人听不到声音,估计敌人撤走了,他们才慢慢地爬上山,相互搀扶着朝主力部队撤退的方向走去。
结果两人因为伤势较重,在半路晕倒了。等他们醒过来,才发现躺在半山腰的庙里。
原来,他们被易县青救会的干部余药夫和庙里的李道长给救了。他们后来在老乡家用了几天药,休养了几天后,便去找大部队会合了。
葛振林(左二)、宋学义(左一)与李道士(左三)
不过,葛振林和宋学义醒来之后,没记住救命恩人的名字,也不知道对方后来去了哪里。
1941年11月5日,《晋察冀日报》率先对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报道。11月7日,晋察冀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签署命令,将这五名战士命名为“狼牙山五壮士”。
狼牙山五壮士
1958年,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的电影在全国公映,他们的故事也进入小学语文课本。自此,“狼牙山五壮士”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抗日英雄,他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。
电影《狼牙山五壮士》
当年部队给葛振林的奖励是一条手巾、一个日记本和一支铅笔,现在看来这些奖品都太不起眼了。但是在当年,这些奖品算是比较丰厚了。
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授奖
晚年的葛老每每回忆起这些经历,都两眼泛光,内心感到无比自豪。
虽然宋学义和葛振林都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,但是两人后来的境遇完全不同
宋学义因伤势严重,主动要求回到河南的老家务农。在六七十年代,他的经历还受到了质疑。后来,身体病弱的宋学义于1971年6月26日去世。
葛振林就比较幸运,他的身体修养好之后,就拿起枪,继续奔赴战场。
1942年,葛振林被组织上派往抗大二分校进行学习深造。从小没有进过几天学堂的他,如海绵吸水一样,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。
两年后,葛振林从学校毕业了,变得愈发成熟、稳重。他被分配到张家口警备司令部担任参谋,在著名的百团大战、平津战役中,都有他的身影。
也许有了狼牙山的战斗经验,他在这些战役中屡建战功,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。
虽然子弹无眼,葛振林还是幸运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险。他也跟身边许多幸存的战士一样,见证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。
1951年,葛振林因战功赫赫,被调到湖南军区独立十六团,提拔为副营长。
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,葛振林也渴望跟志愿军一样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。但是,组织却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:率部参加荆江的水利工程建设。
第一次参与这项工作,葛振林欣然接受,毫无怨言。他认为,只要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出力,党要他做什么,他就做什么。
祖国的需要,就是他的工作方向和目标。
他在工作中身先士卒、以身作则,对一些思想上有包袱的战士,他还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。
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,全营500多名官兵战士干劲十足。白天他们顾不上吃饭喝水,晚上就住在简易的茅草棚。最后终于提前半个月,完成了工程的建设任务。
退居二线,发挥余热
葛振林一直对祖国怀有很深厚的情感,虽然那些年他已经声名远扬,但是却非常低调。他的妻子和儿子起初都不知道,原来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的原型就是身边最亲的人。
葛振林在当兵的20多年里,参加了多场战役,他也多次负伤,后来被评为“二等甲级残疾”。
由于伤病较重,组织上考虑他的身体状况,1966年8月批准他免职休养。1981年7月,葛振林正式离休,享受正师级待遇。
退休后的葛振林,开始发挥余热,他担任了衡阳市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的副会长。
跟孩子们在一起,是他晚年的快乐时光。
葛振林参加湖南省少先队代表会议
他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,关心青少年,就是关心党的事业。
他曾经在十多个省、市机关、学校和部队作报告达600多场,听众达30多万人次。
他除了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、谈人生理想,还经常到学校给困难学生送些学习用品。他还给一些青少年写回信,却从没报销过一次邮费。
晚年的葛振林在作报告
他二儿媳曾说,“他给孩子们上课,经常是拄着拐杖走路去,别人要派车来接送,他从不坐车,也不收讲课费,不在外面吃一餐饭。”
不仅如此,他看到几家学校悬挂的国旗褪色了,便自掏腰包购买了几面新国旗送给学校。
1988年,葛振林被国家教委、共青团中央授予“优秀校外辅导员”。
这些荣誉,没有让葛振林居功自傲,相反,他对自己和家人更是严格要求,从没有利用自己的名气给孩子们开小灶、走后门。
有一次,他的孙子突然发烧,老伴想让单位派一辆车来接儿媳和孙子看病,要他给单位打电话。作为师级领导,他有这个待遇。
可是,葛振林却对老伴说:“车是公家的,我们不能随便占公家的便宜,你还是叫他们坐公交车去医院吧。”
老伴有些生气了:“平时我不要求你做什么,可是今天孙子都发烧了,你也不管?你不打我来打!”
“你敢!”葛振林固执地按着电话,就是不让老伴打。老伴气的嘟囔了几句,只能让儿媳背着孙子挤公交车去医院。
葛振林对家人严格要求,对自己更是严苛。
晚年的葛振林看望部队官兵
有一次他生病住院,护士进屋想要给他量血压。护士刚把灯打开,他就把灯关了。护士看屋里太冷,怕他感冒了,就把空调打开。结果,他伸出颤巍巍的手又给关了。
他对护士说:“姑娘,天还不黑,也不冷,咱们国家还不富裕,我们要懂得节约。”
本来护士还想,这个老头咋这么固执,可听到他的这番话,心里非常感动。
葛振林一生勤俭节约,安守清贫。他和老伴从1957年开始,一直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,一住就是40多年。
屋里陈设简陋,没有几件像样的家电和家具。有一把跟随了他40多年的藤椅,早就已经松了架,背部也破了几个大洞,但他舍不得扔掉,一直凑合着用。
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,从不愿意浪费国家的一分一毫。
大义灭亲,把儿子送进戒毒所
1983年6月,聂荣臻和杨成武将军曾在北京会见了葛振林,两位领导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。
临走前,聂荣臻关心地问他:“家中有什么困难,有没有什么需要党和国家帮助的?”葛振林笑着回答道:“没有,没有困难!”
1983年6月,聂荣臻与杨成武在北京会见葛振林
其实,葛振林家里不是没有困难,而是他从不向组织伸手,不给组织添麻烦。
葛振林有四个儿子,除了一个儿子在广州当兵,其他三个儿子都在工厂当工人。那些年,单位效益不好,有两个儿子先后下了岗。
有人跟他说,“你可是战斗英雄,凭你的资历,跟组织申请一下,可以把儿子调到效益好的单位。”
葛振林却跟他们说:“我是党培养的干部,要带头执行党的规定,不能因为立过功当过英模,就跟党要这要那。”
可是,葛振林没想到,自己清廉了一辈子,也影响和教育了好几代人,亲生儿子却这般不争气,让自己操碎了心。
葛振林的三儿子葛拥宪,1974年从师专附中毕业后,希望父亲能帮忙给自己找一个好单位。可葛振林却严肃地跟儿子说:“你要服从组织分配,我不会为了私事求人!”
后来,葛拥宪被分配到衡阳某工厂当了一名磨工。他不喜欢这个工作,对待工作非常散漫。刚开始只是迟到早退,后来发展成上班打牌、赌博。
1984年,葛拥宪擅自离开单位,开始往返于深圳、广州、衡阳。葛振林好几次问儿子:“你每天不上班,到底在干嘛?”他却不耐烦地说:“和朋友做生意呢!”
葛振林跟老伴和孙子在一起
1993年3月,葛拥宪因为吸毒,被广州市公安局东山分局抓获。公安人员经过了解,这个人居然是英模葛振林的儿子,于是把这一情况告知了衡阳市公安局。
葛拥宪听说消息后不敢相信,当他知道真相后,生气的大声训斥儿子:“你这个不争气的家伙,你说做生意,原来一直在外面做这种违法乱纪的事!”
回到家,葛振林冷静下来后,跟儿子语重心长地说:“毒品就是魔鬼,不能粘不能碰!它会让你堕落,让你掉脑袋!”
听了父亲的教诲,葛拥宪发誓自己再也不碰毒品。可惜,葛拥宪并没有做到言而有信。
1994年“八一”节前夕,中央军委邀请葛振林去北京参加建军节,要求佩戴“红旗勋章”。葛老那天穿好了军装,准备佩戴勋章时,却发现放在小木盒里的勋章不见了!
这个勋章,对葛振林来说,就是他的荣誉,他的生命,甚至比他的生命还重要。
看到父亲这么着急,葛拥宪承认自己把勋章拿去换了毒品。听到儿子的话,葛老不禁痛心疾首、老泪纵横。他自责养了这个不孝之子,也担心那个勋章的下落。
几天后,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,花了800元才把这个勋章赎了回来。
儿子的举动让父亲心寒。后来葛老发现,家里存折上的钱变少了,几条烟也不见了,有几个自称儿子的朋友还到家里讨债。他认为,不能再对儿子这般纵容下去,必须要让儿子强制戒毒。
1998年10月25日,葛振林老人拄着拐杖,亲自来到衡阳市公安局,举报了儿子的不法行为。
他跟公安局的人说:“葛拥宪不仅是我的儿子,更是一个普通公民。你们一定要好好管教,不能让他危害社会啊!”
当公安局的人员得知这位把儿子送进戒毒所的老人,竟然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葛振林,纷纷为他大义灭亲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。
后来葛拥宪在管教干部的耐心教育下,协助公安部门查获了一个特大吸毒贩毒团伙。葛老闻讯后,非常欣慰,并特地捎口信予以鼓励。
找到救命恩人,了却心中遗憾
当年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救助时身负重伤,他们没有记住救助人的名字。葛振林一直心存遗憾。
也许缘分就是这样奇妙。1981年,当救助者余药夫在报纸上获悉葛振林的消息,便主动跟他联系,于是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。
余药夫在建国后曾经担任河北师范大学的副校长,他一直记得英雄葛振林。
1986年9月,葛振林被邀请到狼牙山,参加纪念塔的落成仪式,那天恰好余药夫也来了。
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
两位古稀老人时隔45年后再次相见,真是百感交集、感慨万千。两人肩并肩,拄着拐拐杖合影留念。
临别时,葛振林戴上老花镜,在余药夫的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:“在45年前9月25日,在狼牙山的顶峰上,你救援我们,今日又见面。留念。”
葛振林与余药夫
葛振林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,心中再也没有遗憾。
2005年3月21日,英雄葛振林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,因病在衡阳与世长辞,享年88岁。
当天参加追悼会的人排起了长龙,大家都为失去一个著名的抗日英雄而痛惜。
根据老人生前的要求,他的骨灰安葬在衡阳的烈士陵园,他说要跟战友们在一起,“呆在那里不寂寞”。
葛振林追悼会
葛振林一生曾经参加过近百次战斗,六次负伤,多次立功受奖。他在采访中曾说:“几十年来,一直激励我的,是狼牙山崖下牺牲的战友……”
葛振林做到了。他的一生,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英雄本色,直到生命的终结。
他是一个守得住清贫、经得住考验的楷模,一个令人敬仰和爱戴的英雄。
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,就是因为有了葛振林这样伟大的英雄们。
葛振林虽然走了,但是他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,矢志不渝奉献一生的精神,是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,必将激励后人发愤图强,振兴中华!他的英雄事迹,也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!
民族之魂,浩气长存!
.END.
【文|伊人】
【编辑|丹尼尔李】
【排版|毛毛雨】